什么是毒蠅傘

導讀:什么是毒蠅傘?印度有一種菌蓋非常艷麗叫做毒蠅傘的蘑菇,它含有致幻成分為毒蠅堿,那么究竟什么是毒蠅傘呢?接下來為你介紹。

什么是毒蠅傘 毒蠅傘的毒性 關于毒蘑菇的謠言

什么是毒蠅傘

毒蠅傘(學名:Amanita muscaria),又稱毒蠅鵝膏菌、蛤蟆菌,是一種含有神經性毒害的擔子菌門真菌,鵝膏菌屬之一。生長環境遍及北半球溫帶和極地地區,并且也無意間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里與松樹等植物共生,現在成為全球性的物種。毒蠅傘和落葉型植物和結球果的植物形成菌根。為典型的毒菇,有一個大的白色菌褶、白色斑點,通常是深紅色的菇類,是最廣為認識的蕈類,并且在大眾文化中廣泛出現。各種有不同顏色蕈傘的亞種,到今天已經被辨認出來,包含棕色的regalis(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黃橘色的flavivolata、guessowii和formosa、以及略帶桃色的persicina。遺傳學研究成果在2006年和2008年出版,顯示各種精密描繪的支序,可能表示出上述為分開的物種。

毒蠅傘的毒性

毒蠅傘包含了一些生物的有效成分,至少有兩種,蠅蕈素(muscimol)和鵝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是已知的精神刺激物質。在成人當中,其毒性劑量為6毫克的蠅蕈素和30-60毫克鵝膏蕈氨酸,這是在大量采集毒蠅傘之后所測得的典型劑量。然而,每朵菇所含有的化學化合物比率會隨著地區或季節而有很大的改變,因此對于每朵菇的劑量情形有所混淆和爭議。報告指出,春季和夏季的毒蠅傘比起秋季的含有高達10倍的蠅蕈素和鵝膏蕈氨酸。

毒蠅傘的毒性有效成分屬于水溶性,只要將毒蠅傘加水煮沸,并且把煮過的水丟棄,就可以部份解毒。然而,把毒蠅傘干燥,會增加毒性,因為干燥會導致促進鵝膏蕈氨酸轉換成更具毒性的蠅蕈素。根據一些資料來源,一旦解毒之后,毒蠅傘就會變得更可以食用。 毒蠅傘為人所知的,是對于吃進去后的影響有不可預測性。根據棲息地和每種體重的大量攝取結果,症狀可以是有變化的,從惡心、痙攣,到倦睡、膽堿激素危機類症狀(低血壓、流汗與唾液過多分泌)、視覺和聽覺的扭曲、情緒改變、興奮、弛緩、協調失能和眩暈都有。

在雨水充沛的夏季,各種野生蘑菇生長旺盛,頗受食客青睞,各種關于辨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網絡謠言也混淆視聽。

關于毒蘑菇的謠言

汛期來臨,大雨過后的草坪上長出許多美貌的不知名小蘑菇,每年總有街坊因貪嘴“吃”進了醫院。而現在有關識別毒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

謠言1:鮮艷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顏色樸素。

真相: 這是有關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殺傷力最強的一句,甚至上升到了箴言的高度。為了逐條粉碎這條謠言,我們讓大名鼎鼎的“毀滅天使”白毒傘( Amanita verna )現身說法。

謠言2: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真相: 所有的蘑菇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它們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俗話說“潮得都要長蘑菇了”,就是這個道理。至于環境的“清潔”和“骯臟”,并沒有具體的劃分標準,更與生長其中的蘑菇的毒性無關。食用菌雞腿菇(毛頭鬼傘, Coprinus comatus )經常在糞便上野生,栽培時也常用牛馬糞便作為培養基;反之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謠言3: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桿上有菌托和菌環。

真相: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征術語,是毒蘑菇謠言“與時俱進”的表現,謠言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征,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無毒的”。

謠言4: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真相: 這個說法的邏輯和對轉基因作物“蟲都不吃,人為什么能吃”的錯誤判斷如出一轍。人和昆蟲(以及其他被稱為“蟲”的動物)的生理特征差別很大,同一種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謠言5: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后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真相: 這是有關毒蘑菇的傳說中最荒誕不經的部分,始作俑者的想象力令人敬佩。烹調是食物進嘴前經歷的最后一道工序,很多人因為沒有看到那些純屬子虛烏有的“遇毒變色反應”而放下了心中疑慮,心甘情愿地將毒蘑菇吃進肚里。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