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信息
1、定義
核磁共振成像也稱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經常為人們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在物理、化學、醫療、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2、專科分類
神經
3、檢查分類
核磁共振
4、適用性別
男女均適用
5、是否空腹
空腹
核磁共振成像的正常值和臨床意義
1、正常值
正常。
2、臨床意義
MRI在臨床上主要用于以下部位:
頭部
可清晰分辨腦灰質和白質,對多發性硬化等一類脫髓鞘和白質病變優于CT。對腦外傷、腦出血、腦梗塞、腦腫瘤等同CT類似,但可顯示CT為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腫。對CT不能很好顯示的早期或較小的腦梗塞或腦腫瘤病灶MRI能夠理想的顯示。腦干及小腦病變的MRI圖像由于沒有偽影是臨床首選檢查方法。MRI對鈣化灶顯示不夠理想。
脊柱
不需要造影劑就能清晰區分脊髓、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對腫瘤、脊髓空洞症、脫髓鞘病變等均有較高診斷價值。能夠顯示早期和微創的骨折或椎體脫位,尤其能觀察脊髓損傷情況。顯示椎間盤病變很好,可以分辨纖維環和髓核,特別是矢狀面圖像可以同時顯示多個椎間盤突出。
四肢
能夠輔助常規X射線或CT對骨質本身病變的顯示。對軟組織及肌肉病變包括腫瘤及炎症都能清晰顯示,特別是對早期急性骨髓炎,是一種靈敏度很高的檢查方法。MRI也是檢查膝關節半月板病變的首選方法。
盆腔
對直腸及泌尿生殖系統優于CT,無輻射損害,特別適用于孕婦及胎兒檢查。
胸部
對肺的檢查不如CT和常規X射線,對縱隔檢查則優于CT,不用造影劑即可分辨縱隔血管和腫物,也是一項有價值的心血管檢查技術。
腹部
主要用于肝、胰、脾、腎等實質臟器。無需造影劑可進行MRI的胰膽管造影(MRCP)和尿路造影(MRU)。
核磁共振成像的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
1、檢查過程
躺于磁共振儀內。
2、注意事項
進行磁共振檢查前,應去除身上帶的手機、呼機、磁卡、手表、硬幣、鑰匙、打火機、金屬皮帶、金屬項鏈、金屬耳環、金屬紐扣及其他金屬飾品或電子物品。否則,檢查時可能影響磁場的均勻性,造成圖像的干擾,形成偽影,不利于病灶的顯示;而且由于強磁場的作用,金屬物品可能被吸進核磁共振機架,從而對非常昂貴的磁共振機造成破壞;另外,手機、呼機、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會遭到強磁場的破壞,而造成個人財物不必要的損失。
核磁共振成像的相關疾病和症狀
1、相關疾病
神經系統的病變包括腫瘤、梗塞、出血、變性、先天畸形、感染
2、相關症狀
腫瘤、心腦血管炎症、腫塊
核磁共振成像的不適宜人群和不良反應
1、不適宜人群
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體內有磁鐵類物質者,如裝有心臟起搏器、動脈瘤等血管手術后,人工瓣膜,重要器官旁有金屬異物殘留的人群。
2、不良反應
少數人可出現短暫的面部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