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頸椎病的概述

1、定義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2、別稱

頸椎綜合征。

3、發病部位

頸部。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中老年人、睡眠體位不佳者、長期坐姿不當者。

6、科室

外科。

頸椎病的典型症狀

1、頸椎病的典型症狀

早期症狀: 頸部肌肉痙攣和疲勞,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

晚期症狀: 出現明顯的頭暈、頭痛,頸肩部肌肉群痙攣,出現走路不穩、四肢麻木,視力模糊、眼花、會突然摔倒。

2、頸椎病的分類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病的病因病機

頸椎病的病因和病理是不可分的,在一不定期條件下,二者可相互轉化,頸椎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導致頸椎周圍結構及功能平衡受到影響,所以頸椎病失衡成為頸椎病的一個病理過程,但是頸椎病失衡后,症狀將會進一步加重及惡化,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認為頸椎失衡構成了頸椎病的一個病因。

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解剖特點和生理功能有直接關系,頸椎位于缺少活動的胸椎和重理較大的頭顱之間,具有屈伸、旋轉、側屈等較大幅度的運動范圍,而且還必須支持頭顱以使其平衡,所以頸椎極易勞損,其中,尤以C5-6及C6-7為甚。

由于頸椎病長期勞損,頸椎間盤組織及骨與關節漸發生退行性變,從而影響附近的椎動脈、神經根、脊髓而致臨床產生相應的症狀。

頸椎病起源于椎間盤退變,退變為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因素。其次,尚取決于椎管的狀態。一個發育性椎管狹窄患者肯定比大椎管患者容易發病。除此之外,尚取決于其它因素的變化。例如椎間關節因不斷勞損而漸失穩,造成松動;后縱韌帶下的血腫及由血腫的纖維化、骨化而形成的骨贅;黃韌帶肥厚以及頸雙側肌肉不對稱或痙攣等等。如果這種演變過程越出椎管內的平衡,使其代謝失謝,就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主要取決于在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狹窄基礎上的退行性變。畸形和勞損可加速這一進程,而炎症和外傷則可成為誘發因素。

頸椎病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神經根型頸椎病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頸肋和前斜角肌綜合征、椎管內髓外硬脊膜下腫瘤、椎間孔及其外周的神經纖維瘤、肺尖附近的腫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經痛性肌萎縮、心絞痛、風濕性多肌痛。

2、脊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多發性硬化、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

3、椎動脈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鑒別,如椎動脈粥樣硬化和發育異常等。椎動脈造影是最可靠的鑒別方法。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需與食管炎、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難鑒別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6、頸型頸椎病與慢性頸部軟組織損傷鑒別

因長期低頭工作,頭經常處于前屈的姿勢,使頸椎間盤前方受壓,髓核后移,刺激纖維環及后縱韌帶,從而產生不適症狀。

頸椎病的并發症

胸部疼痛、下肢癱瘓、視力障礙、頸心綜合征、高血壓頸椎病、吞咽障礙、猝倒。

頸椎病的防治方案

1、頸椎病的預防方法

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保持脊柱正直。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于低頭狀態時,會影響頸椎和視力。伏案過久,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鐘左右。枕頭不宜過高、過硬或過低,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把枕頭枕在后腦勺上,應使枕頭與肩同高。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

2、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理療、手術治療、中醫針灸治療。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