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
菌血症的概述
1、定義
菌血症指血液中出現微生物。多是細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主要發生在炎症的早期階段,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細胞可組成防線,以清除細菌。是指外界的細菌經由體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進入血液系統后,在人體血液內繁殖并隨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嚴重的。
一般來說,導尿管或者是體表的手術造口容易導致發生菌血症。出現菌血症的患者往往發生急性的多個器官的轉移性感染,并出現各種急性感染症狀。一旦懷疑,應立即采血檢驗,確診后應立即針對感染菌治療。
2、別稱
無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免疫受損并伴有重病的患者
6、科室
內科,外科,腫瘤科
菌血症的典型症狀
1、菌血症的典型症狀
驟起高熱,可到40℃-41℃,或低溫,起病急,病情重,發展迅速;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可有意識障礙;心率加快、脈搏細速,呼吸急促或困難;肝脾可腫大,重者可黃疸,皮下出血斑等。
2、菌血症的分類
理論上,菌血症可以分為過性、間斷性或持續性。過性菌血症最為常見,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通常在對感染組織進行操作、手術、對有微生物污染或定居的粘膜表面進行操作時發生。在急性細菌性感染如肺炎、腦膜炎、感染性關節炎和急性血行性骨髓炎時也可出現間斷性菌血症是指在同一患者由同一致病菌引起的菌血症發生、消除和復發的現象。這種菌血症通常伴有未經引流的密閉體腔感染如腹腔內膿腫,但在局部感染如肺炎和骨髓炎的患者也可出現持續性菌血症在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血管內感染(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感染性動脈瘤)最為典型,在布魯氏菌病和傷寒早期也可出現。
菌血症也可分為單一致病菌和多重致病菌,后者占6%-18%。
菌血症的病因病機
感染的口腔組織的外科手術或常規的牙科操作,感染的下尿路插管,膿腫切開和引流和內置器的細菌生長,特別是靜脈注射和心內導管,導尿管和造口術內置器及導管均可引起短暫的菌血症。典型的革蘭陰性菌血症是間歇性和機會性的,雖然這種菌血症可能不影響健康人,但對免疫受損并伴有重病的患者,化療后的患者以及嚴重營養不良者,則可產生嚴重后果。感染的初發部位通常在肺部,泌尿生殖道,胃腸道或軟組織,包括患有壓瘡潰瘍的皮膚,也可發生于危險人群,特別是有心臟瓣膜病,人工心臟瓣膜或其他血管內假體患者的牙科手術后。
慢性病和免疫受損患者發生革蘭陰性菌血症較常見,但這些患者的血流也可被需氧菌,厭氧菌和真菌感染。擬桿菌可并發腹部和盆腔感染,特別是當女性生殖道被感染時更易發生這種并發症。
腦膜或心包或大關節等漿膜腔的轉移性感染可由短暫的或持續存在的菌血症所致,特別是當致病菌為腸球菌,葡萄球菌或真菌時,還可發生心內膜炎。但革蘭陰性菌菌血症很少發生心內膜炎。靜脈吸毒者,葡萄球菌性菌血症常見,葡萄球菌也是可累及三尖瓣的革蘭陽性菌性心內膜炎的主要致病菌。
菌血症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應從所有感染部位,包括感染的體腔、關節間隙、軟組織和病損的皮膚獲取膿液或體液作革蘭染色和培養。血液培養應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培養,應間隔1小時作2次血培養,每次應從不同部位靜脈取血。此外,還可對痰液、導管插入部位和傷口的標本進行培養。
菌血症的并發症
本病常見的并發症:繼發性膿胸;化膿性心包炎;腹膜炎;腦膜炎;急性心內膜炎。
菌血症的防治方案
1、菌血症的預防方法
一切明顯的或隱匿的化膿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菌血症的發生就可以減少。小兒時常見的傳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繼發較重的呼吸道細菌感染,從而發生菌血症。對這類病兒,必須加強保護。對不論多么細小的皮膚創傷必須予以重視,早作適當處理。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營養狀況及小兒保健工作的不斷改善,菌血症的發病率必然會隨著下降。
2、菌血症的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或內置性靜脈插管或導尿管相關性短暫的菌血症常不易測知,一般不必治療。但若患者有瓣膜性心臟病,血管內假體或接受免疫抑制劑,則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以預防發生心內膜炎。
較為嚴重的菌血症的預后取決于兩個決定因素:首先取決于迅速而徹底的查明感染源;第二是取決于原有的疾病及其伴隨的功能障礙等情況。創傷性內置物,特別是靜脈內和尿路內插管應迅速清除。在獲取革蘭染色和細菌培養等化驗標本后,應立即按經驗給予抗生素治療。某些病例(如內臟破裂,子宮肌層炎伴膿腫,腸或膽囊壞疽)必須手術治療,大的膿腫必須切開引流,壞死組織應清除。因肺,膽道或尿路感染而使菌血症持續不退者,若無梗阻及膿腫形成,一般用抗生素治療通常可獲成功。若為多器官衰竭,常發現有多種細菌(多菌種性菌血症)則預后不佳。延誤抗生素治療或外科治療者,死亡率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