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白血病的概述

1、定義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并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據報道,我國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

2、別稱

血癌。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無人群限制。

6、科室

血液科。

白血病的典型症狀

1、白血病的典型症狀

1、白血病的典型症狀

1.1、起病突然

白血病起病多急驟,病程短暫,尤以兒童和青年為多。

1.2、發熱

急性白血病的首發症狀多為發熱,可表現為弛張熱、稽留熱、間歇熱或不規則熱,體溫在37.5~40℃或更高。時有冷感,但不寒戰。

1.3、貧血

早期即可發生貧血,表現為面色白、頭暈、心悸等。

1.4、出血

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齦、皮下、眼底常見,也可有顱內、內耳及內臟出血。

1.5、肝脾腫大

有50%的白血病病人會出現肝脾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肝脾腫大最為顯著。

1.6、神經系統炎症

蛛網膜、腦膜等處可以發生白細胞浸潤,表現頗似腦瘤、腦膜炎等,患者會出現顱內壓增高、腦膜刺激、肢體癱瘓等症狀。

1.7、骨骼及關節病變

病變浸潤骨骼及關節后,常發生骨骼及關節疼痛,表現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髖、膝關節等處出現隱痛、酸痛,偶有劇痛。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出現骨及關節壓痛。

1.8、淋巴結

全身廣泛的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為多見,但急淋不如慢淋顯著。淺表淋巴結在頸、頜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深部淋巴結在縱隔及內臟附近。腫大的淋巴結一般質地軟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無壓痛、無粘連。

1.9、皮膚及黏膜病變

伴隨白血病的皮膚損害表現為結節、腫塊、斑丘疹等。黏膜損傷表現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處發生腫脹和潰瘍等。

1.10、其他

白血病細胞可浸潤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統,以及眼眶、淚腺及眼底等,患者可出現肺部彌散性或結節性改變,同時伴有胸腔積液、消化功能紊亂、蛋白尿、血尿、閉經或月經量過多、眼球突出、視力減退等症狀。

2、白血病的分類

臨床上常將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以往稱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當今少數幾種能通過化療徹底治愈的惡性腫瘤之一,95%以上的患兒可獲得完全緩解(即臨床症狀、體征消失,血常規正常、骨髓中白血病細胞《5%),獲得完全緩解者繼續治療3年左右,在緩解后5年仍處于無病生存狀態(稱無病生存率)的占80%左右。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完全緩解率也達70%左右,5年無病生存率為30%左右。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完全緩解率為60%~70%,5年無病生存率兒童為30%左右,成人為20%左右。

多數病人經聯合化療可獲得完全緩解,緩解后繼續多療程治療2~3年,有30%~70%的病人于5年時仍健康生存,其中相當部分的病人可能已治愈。此外,完全緩解的病人如能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還能進一步提高長期無病生存率,更多的病人將得以根治。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為3年左右,單純化療后其“中數生存期”(即一半的病人仍存活的時間)提高至4~5年,但無長期生存及治愈者。近10余年應用干擾素α治療,中數生存期延長至6年左右,但同樣不能長期生存及治愈。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在病程的第1年內如有條件行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則60%~70%可治愈。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所有白血病中進展最緩慢的類型,且大多又發生于老年患者。由于半數病人進展十分緩慢,幾乎不影響壽命,因此,其相對預后最好。不同類型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的自然病程相差很大,最好的可達10~20年,最差的僅為2年左右,平均病程在5年以上。需強調指出的是半數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預后良好,無需特殊治療也可享受正常健康生活10年以上。

白血病的病因病機

白血病的病因

人類白血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至今仍未完全明了。已知病因有感染因素、電離輻射、化學物質,遺傳因素及免疫功能異常等。目前認為白血病病因是以上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盡管存在這些可能致病因素,但尚無一種因素能充分解釋全部情況,例如接觸放射線的人,發生白血病的只是極少數。因此,推測白血病的發生并非單一因素,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所引起的,患者可能存在某種先天性的易感素質,再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誘發白血病的發生。

白血病的病理生理

白血病是一種干細胞或克隆病,即由一個干細胞發生惡性變引起的疾病,這可由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Ph染色體出現得到證實,因為Ph染色體不僅在粒細胞系出現,也見于紅系細胞。巨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此外,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雜合子的婦女患者中,其白血病細胞只具有單型酶(A或B)。這些事實均表明白血病細胞來源于一個突變的異常干細胞。

白血病細胞增殖失控,分化成熟能力喪失。應用流式細胞儀測得急性白血病S+G2M期細胞所占比例較正常低,說明其增殖活力低于正常細胞,也就是白血病細胞增殖周期比正常細胞為長(約為65-85小時比24-32小時)但由于其增殖與分化過程失衡,致使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大量聚積,骨髓壓力增加,竇樣隙屏障可能被破裂,使各階段不成熟的細胞進入血液。進入血液的白血病細胞留在血液中的時間也較正常細胞長,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在血中的半存留期為24小時,而正常粒細胞僅為6-7小時,白血病細胞離開血管進入組織也不象正常成熟細胞那樣在短期內死亡,而是保持著繼續分裂的能力,形成臟器內白血病細胞浸潤,引起器官及組織受累的各種相應症狀和體征。

白血病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數減少。

白細胞總數多少不一,一般在20.0-50.0×109/L,少數高于100×109或低于10.0×109/L。半數以上的病人周圍血象中見到大量(有時高達90%)異常原始白細胞。血細胞化學染色方法可確定急性白血病的類型,約45%的病例有染色體異常,其中包括單倍體、超二倍體和各種標記染色體。

2、血液生化檢查:

末端脫氧核苷轉移酶(TDT):在ALL時活性增高,而在ANLL中無活性。

堿性磷酸酶(AKP):在ALL時明顯,AML明顯降低。

乳酸脫氫酶(LDH):ALL時明顯增高。另外血清尿酸濃度增高,尿內尿酸排泄量增多,在用細胞毒藥物治療時更甚。

3、骨髓增生活躍,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以白血病細胞為主。

骨髓中原始細胞>6%為可疑,超過30%診斷較肯定,原始細胞+早(幼)細胞≥50%可確診。

全骨髓中,紅系及巨核細胞高度減少。

在血象和骨髓象不足以證實急性白血病時,可應用淋巴結穿刺液涂片和特異性皮損印片檢查找到相應的白血病細結合病理印片,有助于診斷。

白血病的并發症

感染、腸功能衰竭、高尿酸血證、出血、肺部疾患。

白血病的防治方案

1、白血病的預防方法

主要是避免毒物接觸,比如裝修盡可能選用環保材料,入住前開窗通風,請室內環境監測部門進行檢測,合格后再入住,尤其要注意避免苯污染。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發燒、關節痛、頭暈等症狀,最好到醫院進行檢查。此外,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用藥物,盡量少染發。

2、白血病的治療方法

有化療、移植、生物制劑和靶向藥物等多種治療方法。

關聯內容